[轉貼] 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這篇文章是大學社團同學以 E-mail 轉送給我的。看完以後心有戚戚焉。長久以來在補習班教書,看過很多自動自發的學生,也看過很多什麼事情都要問老師的學生。這篇文章談的東西剛好與我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就把它轉貼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第十名現象」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1989年,大陸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四三%;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讀書時的第十名、職場上的第一名,劉啟東是「第十名現象」的典型代表,不過,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儘管如此,「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場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李遠哲說,五十年前,父母親希望孩子進到大學後可以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這在過去是行得通。但現在的社會,如果還想可以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的話,他會說:「時代不一樣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歷程,過去累積的很多知識,隨著歲月都慢慢地忘掉,沒有多大用處,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學東西的習慣,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

分析學習力,可以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學習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他們會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屬於「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則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會努力求得好成績。但是這種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被人家瞧不起。

動機強,中庸生也能靠續航力得標

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解釋,一個孩子會用功拿好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學習得很有興趣,很有學習動機。名次也是學習動機的一種,如果學習動機和表現動機都強,這樣的孩子未來的學習力仍能持續;但如果是表現動機強但學習動機弱,這樣的孩子只能拿到當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學習續航力。至於學校成績比較中庸的學童,有很多就是屬於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因為擁有學習力,即使小時候成績不突出,靠著續航力未來表現越來越好。

台北縣新莊國小校長吳順火指出,所謂的學習力來自「先天屬性+後天屬性+努力」,先天屬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後天屬性則需要父母認知到孩子的先天屬性之後,給予引導和支援。可惜的是,吳順火觀察大部分的家長,總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們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為這樣未來就能成功,「如果後天不引導,甚至打壓,孩子的先天屬性是會消失的!」

考試、排名 都是自信殺手

擁有耶魯碩士學位的建築設計師黃永洪,從小成績都只求及格。記憶中,除了小學一年級考過第四名之外,後來幾乎對名次不再有記憶。「考試、排名都是在打擊你的自信!」黃永洪非常慶幸自己在澳門求學,不但沒有聯考壓力,反而得到父母、師長的支援,建立他對建築、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來自一種幸運,」他說,國小時候雖然也曾經因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但其實他父親也只要求及格就好。中學時候黃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著相機拚命把喜歡的房子拍下來,當時他不知道原來蓋房子可以是一門學問,純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來欣賞。高中的班級壁報比賽,給了黃永洪第一次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他費盡心思,用柏油、麻繩、金屬做壁報,三年下來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軍。到今天,他的櫃子裡頭還收藏著一面獎旗--奧華中學一九六五年班際壁報比賽冠軍。

黃永洪對藝術的喜愛因為壁報比賽而更加熱烈,他到舊書攤翻閱國外的建築雜誌、上課時候低頭畫著自己的夢想之屋。有一回,荷蘭籍神父看到他上課在畫畫,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建議他以後念建築系。「建築耶!」那是黃永洪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黃永洪太興奮,他一直以為畫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沒想到竟然有大學可以正大光明畫房子!

黃永洪對建築的無窮學習力來自不斷實做(壁報比賽)與師長(神父)的鼓勵,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這連他申請耶魯大學建築研究所被拒,都沒能把他打倒。「我當時簡直發狂!」黃永洪不相信自己沒有錄取,立刻又準備了一本作品集,請英文比較好的弟弟黃永沃幫他寫信給系主任。一個禮拜後耶魯回信,原來是秘書弄錯了,他終於如願踏入耶魯的殿堂。

有目標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暨首席顧問施振榮的母親從來不要求他的名次,但他懂得自我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到學習方法。施振榮說,每個人都要設定目標,但必須是有挑戰而且達得到的,這樣才能建立起自信。「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他認為,小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是沒辦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馬馬虎虎就好,重點是抓住一個大原則。

例如,「要更好」是施振榮的大原則,所以他經常為自我設定目標,要求自己一定要有進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就他觀察,過去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對成績的得失心太重、壓力太大,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人際關係。

學習的態度,是求學的基本。父母不該是培養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全力拚讀書,會產生排擠效應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張文瑜,三十二歲移民美國的家庭主婦,兒子才六歲就開始上滑雪課、潛能開發課。「我很怕他跟我一樣,所以要讓他多學、多玩!」

童年時代的張文瑜,是個「第一名學生」,小學四年級已經戴上厚重的眼鏡,國小到高中累積的獎狀塞滿兩大本資料夾。「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第一,」問題是張文瑜不算資優,讀書的時間經常是別人的好幾倍,每次都是盡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同學呼朋引伴出去玩,張文瑜一定是窩在家念書。張文瑜沒有不快樂,因為父母以她為傲,「只有拿第一,他們才會繼續愛我!」

大學聯考張文瑜沒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讓父母失望。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張文瑜幾乎無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燒高中課本,還好父親及時滅火。街坊鄰居耳語:他們家小孩讀書讀瘋了!放火事件讓父母不逼張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學後她頓然失去目標,不知道為何要讀書,「同學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師也不要求第一名!」張文瑜不敢讓同學知道自己過去都是第一名,每當大家談論起高中、國中的事情,她都藉故走開。更挫折的是,同學會跳舞、會唱歌,這些卻從來不曾出現在張文瑜的生命中。

「過去的已經不可能彌補了!」人生的目標在大學變得越來越不清楚,總是在羨慕別人的情緒中度過。大三上學期張文瑜就嫁為人婦,直接從學校踏入家庭,因為她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社會上找到好工作,舉家移民美國更讓她鬆了一大口氣,因為不會再有親戚問起她小時候的輝煌戰果、更不會有碰到同學的尷尬。她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孩子過一種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師,他提出「智慧三元論」--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實務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創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並認為只重視智力的「成績評量方式」是偏差的,這類評量方式只測量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卻沒有分析到實務能力及創造能力。因此,根據羅伯.史登堡的論點,學業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激發孩子去「贏未來」

現在許多教育制度已經越來越能肯定多元價值,包括體育優秀的學生也能拿縣長獎,吳順火說,德、智、體、群、美五個面向都設縣長獎,彰顯的就是多元價值,不會永遠都是考試最厲害的拿獎。小學的名次也只排到第五名,第六名是進步獎,其他學生都是第七名。這樣的方式讓許多父母、學童喘了一大口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就說,就算孩子是最後一名我也不知道,真是太好了!

分數不能代替經歷,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絕對不能以小看大,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吳齊殷說,許多成功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名次和人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應該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給壓力。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的。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 繼續閱讀...

紀老師稱號的由來

中央研究院的同事可能蠻少人知道我有另一個稱號: "紀老師"。不是我膽大包天想篡實驗室主持人 (也被稱為老師) 的位,而是我從 1989 年就開始在電腦補習班教書,一直到 2005 年底才沒有繼續教下去...啥?為什麼喔?博士班的論文都寫不出來了,哪有心情去教書啊?

1989 年,我開始在光華商場一家電腦店的二樓,教起 MS-DOS 3.3﹑PE2﹑以及 PCTools(聽得懂這些軟體名稱的您可能也上了年紀了吧)。當時很流行買電腦送課程,但廠商們又無力負擔把客戶送到大型連鎖補習班的費用(當初最大的連鎖補習班是大亞電腦,普及程度跟現在的巨匠電腦有得比)。只好從買電腦的客戶中,看看有沒有年輕耐操,會一點電腦,只要給糖果(一小時 30 元台幣)就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的「厭頭(呆子)」,引誘他們站上講台。而我,就是當初那十幾個「厭頭」之一。

沒想到往講台這麼一站,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我認識了許許多多未來拉我一把的貴人。也遇到我老婆,過著現在幸福快樂的日子。其中不乏至今仍有聯絡的學生以及同事。現在想想,當初還真是做了個很大的決定耶!

我每次第一堂課自我介紹時,都會告訴學生我的 E-mail,並鼓勵大家用 E-mail 多多發問。自從 1997 年我有第一個固定的私人 E-mail 以來,我都不敢停用,因為怕學生們找不到我(雖然那個 E-mail 有很多廣告信非常討厭)。不過我蠻享受與學生 E-mail 往返討論問題的。雖然有些學生很白目,常常把學校的功課丟過來要我做。不過大部分的同學還是都很認真的想知道一些事情的。所以我不討厭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寫信給我。

事實上,我會來唸博士班,就是想去大學的殿堂,享受一下與學生互動的樂趣。不然我碩士畢業時是誇下海口說打死不唸博士班的。雖然現在沒有在補習班教書了,不過常常在街上被人家叫 "紀老師!我是你以前的學生" 的感覺蠻好的。只不過聊了半天說完再見,我還是不知道他 / 她叫什麼名字 (超尷尬的啦) 。

[+/-] 繼續閱讀...

搬新家囉!

經過千辛萬苦,終於選擇新的虛擬主機供應商落腳了!

很早以前,我就對原來那家虛擬主機供應商『戰國策』把 PHP 設為 safe mode 感到相當不耐。當然人家這樣做有他們自己的安全性考量,但對我安裝一些有上傳功能的軟體時,總是多了一點那麼不方便。總是要千回百轉地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方法繞過 Safe Mode 的限制,才能安裝那些我想安裝的軟體。就算安裝好了,使用者要用上傳檔案的功能時,還是會出現錯誤訊息。所以我還是花了蠻多時間,另外找虛擬供應商存放我的網頁了。

猜猜看我最後選了那一家?我還是選了 iPowerWeb。原因是他們的公司方案四平八穩的,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加上我發現上次我要求他們退款,結果我的帳號到現在還是可以用。而上次壞掉的 MySQL 伺服器看來他們也修理好了,所以就又寫了一封信,請他們查查看我的帳號是否已經進入退款程序了。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繼續用他們的服務。只是不知道他們怎麼回答就是了。

如果他們回答已經進入退款程序了...唉!我又得開始找虛擬主機供應商了。誰教我自作孽不可活呢!

[+/-] 繼續閱讀...

極道鮮師

我本來不太看這齣緯來日本台在每晚8點播出的連續劇。好幾年前它剛剛首播時,我看到的片斷就是仲間由紀惠在那裡裝可愛耍寶。不過最近重播時,不小心看到一段她為問題學生辯護時,讓我心有戚戚焉的話。她說:這些學生也許很討厭,很調皮;但他們還不成熟,偶而犯一點錯那也是難免的。如果因為這樣,大人們就放棄他了,那如何讓年輕如是的他們,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呢?就是因為這句話,讓我開始對極道鮮師這個連續劇感興趣。

今天這一集,是說一個名門中學的資優生 -- 宮崎,揹負著大人們的期待,每個人只想把她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沒人願意停下來去聽聽看那個孩子要什麼?在想什麼?在自身性格被極度壓抑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染上偷書的惡習。碰巧遇到山口久美子(仲間由紀惠飾)班上的一個學生 -- 土屋看到了,不但即時阻止她,還為她掩飾不讓店員發現。土屋平時在班上是帶頭作亂、把老師整得七葷八素的一個問題學生 (仲間由紀惠班上好像沒有一個正常的)。就連仲間由紀惠也對他頭痛萬分。但他除了脾氣毛躁、喜歡出風頭外,私底下是個有禮貌的小孩。

土屋阻止宮崎偷書後,看見宮崎因為蹺課沒去補習班而在街上遊蕩,雖然覺得這個女生很煩很討厭,不過為了維護她的安全,還是準備陪她晃到想回家為止。期間他帶宮崎去夾娃娃、玩電動,宮崎那個不曾有陽光照耀的臉,出現了一絲笑容。土屋看到他把宮崎逗笑了,終於也用他的下巴說了一句:我還以為妳是不會笑的,原來妳會呀!

不料宮崎的媽媽接到補習班的通知,知道她沒去補習,請了宮崎的導師協助尋找宮崎的下落。沒想到宮崎的導師居然也是土屋國中3年的導師,而且根深蒂固地認為土屋是個人渣的導師。那個導師一狀告到土屋就讀的高中,最後校方決定開除土屋。

接下來才是經典:當宮崎的導師極力要求要開除土屋時,仲間由紀惠火了!『這些孩子的確令人頭痛,有時溫柔、有時調皮,連我都不知道應該拿他們如何是好。可是只要你仔細觀察,就算是一個鐘頭也好,你一定可以看出土屋是個脾氣衝動、但卻非常會帶動班上氣氛,也是個會說 "不好意思麻煩你了" 的小孩。你除了想把孩子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樣子外,你了解你的學生嗎?你能看出他身上別人看不出來的優缺點嗎?你聽過你的學生的想法嗎?你除了會叫他們唸書外,有努力去了解他們嗎?』當然這時候宮崎就得上場,承認自己是因為偷書被土屋阻止,不是被土屋誘拐出入電玩店的 (劇本一定得這麼寫,不然編劇會被觀眾ㄍ一ㄠv 到臭頭的)。當然結局是皆大歡喜囉 (不然你還要怎麼樣)!

我的身體內就充斥著一個土屋跟一個宮崎。只不過我選擇當宮崎,可是又會在某些時候偶而『土屋』一下。由於自己走過的路與宮崎和土屋很像,讓我不禁對仲間由紀惠如連珠砲般射出來那段話震撼。孩子想當自己有什麼不對呢?難道求學階段除了唸書,不可以有其他想法嗎?當然有些孩子會選擇以激烈的手段對抗父母師長,但有人知道這些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對唸書唸得好的人鼓勵,那又怎麼能期望孩子在長大後,突然了解書本以外的人事物呢?孩子們在成長階段需要的是建議,不是命令。孩子有權選擇他要做什麼,父母的角色是提醒孩子作了這個選擇之後,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他仍然願意承擔,那就放手讓他做吧!只不過孩子們要學會負起選擇後的責任,並要能從逆境中站起來才是 (如果結果不是孩子所要的)。自由意志、遠見、負責、百折不撓的學問,不就是我們想教孩子的嗎?孩子如何只從課本,就學會這些需要不斷體驗才懂的東西呢?

要培養孩子思考能力,就不要直接塞答案給他;要培養孩子負責的能力,就讓他自己收拾善後,不要一邊幫忙收拾善後、一邊卻訴說自己的重要性;要讓孩子百折不撓,就鼓勵他站起來。我們能做的是給孩子建議,然後當他無處可躲時,給他個可以療傷止痛的避風港。教會他如何跟朋友合作,又如何學習保護自己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對打架動粗貼上絕對禁止的標籤。有時候暴力與自衛只隔著很窄的一條線,端看你動用拳頭時的動機是什麼。但現在我們都命令孩子依照父母的命令去做、幫孩子收拾善後而不是讓他們自己決定應該如何處理、還三不五時說:『沒有我你該怎麼辦喔!』這些動作除了讓父母本身產生優越感、被依賴感、以及安全感外,並無法給孩子們任何正面的幫助。

希望我們台灣政府多出幾個教育專家,能對目前的教育體制起沉痾,療絕症。這樣我們台灣才有優質的下一代,來保護這塊美麗的故鄉。

[+/-] 繼續閱讀...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讀書心得

這本書我注意很久了。雖然看起來只是我跟老婆不經意逛書店,突然買下來的書,事實上我是透過天下雜誌的電子報介紹,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好奇。早就在我的書籍 "獵殺" 名單之中。書的主題只有一個 -- 思考。從現代人不善於思考,到如何培養思考的方法,"似乎" (因為我還沒看) 都提出犀利的看法。

我自己就是一個不善於思考的人,所以對於這種談論思考的書都會很有興趣。認識我的人可能對我說這句話會感到驚訝。從小,我就是那種功課很好,"基本上" 也都很聽長輩教誨的小孩。小學六年總成績全學年第十一名畢業;國中以全學年第九名畢業,並考上建中。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覺得我一定是一個很 "聰明" 的孩子。但,我和父母親戚都沒發現一個事實 -- 聰明,並不代表會思考。

高中考上建中這個校風自由的學校後,並沒有人逼學生念書。事實上,真正聰明又懂得思考的學生,根本就不需要別人押著他 / 她念書。我並沒有發現這件事實,因為自身處於一堆相當有想法的學生中,就自以為我也跟他們一樣。當時,我對剛興起的個人電腦 (PC) 非常著迷,在同儕中有小小名氣。為了證明我跟其他建中學生一樣出色,我選擇了把自己的電腦功力推向更高的頂點。而其他真正有想法的學生們,知道他們身處何處,了解他們這輩子的目標在哪裡。所以知道他們要吸收課堂上的哪些知識,來為將來的夢想做準備。至於我嘛,我只想證明自己 "很聰明" 而已,並沒去 "思考" 我的高中階段應該為我的生涯夢想,做哪些準備工作。所以當初偏執地讓自己在電腦知識上,成為同儕...不...甚至於師長都無人能敵的功力。也沒有好好瞭解自己的優缺點,去思考自己適合走哪條路,高中時代應該為那條路做出哪些準備。心之所向,只要更多、更多的掌聲,跟關愛的眼神。最後證明我的確得到我要的,但僅止於電腦這件事。後果就是,我的英文成績連續三年不及格,跟大學聯考重考的殘酷事實。

如果我 "真的" 夠聰明的話,我該在重考那年想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結果我沒有。所以老天爺決定在十年後用更慘烈的方式提醒我。當時,我進入一家國內最出名的一家防毒軟體公司工作 (該猜得出來是哪一家吧)。剛進去時本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客服專員。因為我做每件事都很認真 (這也算是我的優點之ㄧ),所以得到了一個升遷的機會。於是乎我的老毛病又犯了。為了得到更多的掌聲跟關愛的眼神,我幾乎用盡了我所有的時間,榨乾自己全數的精力,也不在乎這樣做會不會荼毒自己的健康,每天最早都晚上 11 點才離開公司,最誇張一次是工作到早上四點半,然後回家洗個澡,九點又準時報到。這次老天爺送我的禮物是讓我的健康、感情、工作,包括如何快樂的能力,都全數消失了。我得了精神官能症 (後來才知道正式的病名是 "緊張性頭痛 (Tension Headache)")。這讓我工作能力降低,全身被疲倦、頭痛、沮喪、以及提醒自己振作的心音,交錯衝擊。老闆開始把我叫進去罵,而且越來越頻繁。為了挽回老闆的掌聲,我只有更加摧殘已經到達極限的身體,沒去 "思考" 問題在哪裡,原因是什麼,以及該如何解決。最後,到了我感覺一無所有時,我這次才徹底醒了。開始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在哪裡?該如何解決?

到現在,我對思考這回事還是沒辦法自然嵌入我個性的一部分。必須透過自我提醒,才會進入開始思考這個境界。畢竟三十年的習性並非一下就能改過來。但因為這個因緣,我開始將專案管理的書束諸高閣,開始接觸思考、心靈、甚至於哲學方面的書籍。但看到這本書,讓我啞然失笑 (苦笑 + 會心一笑)。大前研一是管理界巨擘,但這本書卻是談論思考的書。隱隱中感覺我以前在管理與身心靈方面的閱讀嗜好,如同 DNA 雙股螺旋鍊在這本書交會。也正如我高中之前對生物的狂熱,與高中後對電腦的嗜好,在博士班唸 "生物資訊系" 後開始水乳交融。是不是人生不可能有冤枉路?老天爺都會在適當的時機讓看似衝突的兩件事,都突然調和地那麼自然?難道,人類的本質,真如 DNA 雙股螺旋結構般,由善惡、好壞、對錯、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所形成,然後週而復始重複,卻向某個特定方向前進,就如螺旋狀一般呢?想太多了!還是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吧。

[+/-] 繼續閱讀...

終於開張了...

這篇文章是我最早使用「戰國策」做為虛擬主機時,用 pLog (現稱為 LifeType)架設部落格所發生的事情。由於「戰國策」為了安全考量,將 Apache HTTP Server 的 Safe_Mode 設為 true,導致所有架站程式只要碰到 fopen() 函數就會死翹翹(如:檔案上傳),所以著實花了我一點時間才把部落格系統以 bBlog 代替 pLog 架設起來。目前我已經改用「iPowerWeb」做為我的虛擬主機供應商。該供應商的 Apache HTTP Server 並沒有將 Safe_Mode 設為 True,所以我目前已經沒有這個問題。

人家都說有個部落格 (Blog) 是多簡單的事。我可是架了好久,才把這個難產的部落格 "生" 出來。那個該死的虛擬主機商,沒事把 Apache 調成什麼 Safe_Mode,害得我架了 pLog 好幾次,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跑不起來。我下次不要跟他訂了啦。

本來我也考慮乾脆找個新的虛擬主機商。網路上比我這家便宜又大碗的多得是,犯不著跟他們生這種鳥氣。可是我已經過了鑑賞期了,又沒法退費。所以只好將就著用唄!

用 "辜狗大神" 找了一會兒,終於找到目前我用的這個 Blog 系統。它叫做 bBlog (據廠商說要唸成 bee blog,亂彆扭的)。看了手冊後覺得非常簡單,只花了五分多鐘就把部落格架起來了。不過安裝一份 bBlog 只能有一份網誌,不像 pLog 可以架一份,卻可無限建立許多份網誌。算了!能用的就是好部落格。如果您也想架設一個網誌,但您的系統主機商的 Apache 也開在該死的 Safe_Mode 的話,蠻建議您用這個系統的。不過好像還沒看到中文化~~。

我是在 OpenSource CMS 這個網站找到 bBlog 的。這個網站收集了很多類似 XOOPS 或 pLog 這類的 "文章管理系統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而且都有 Demo,可以試用到滿意後再下載。如果您想要找 CMS 的話可以到這裡來找。

Anyway, 有自己的家感覺真好。就讓我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吧!

[+/-] 繼續閱讀...

懷孕第七週 -- 寶寶五個禮拜大

這是我在 2005/07/23 發表於 MSN Space 的一篇文章。主要內容是給我那個還沒出世的小寶寶寫的一封信。由於那個時候沒有自己的 Blog,所以就把它發表在 MSN Space。後來因為老婆覺得不想要太早讓親朋好友知道,所以我又把它從 MSN Space 刪除。現在我有自己的 Blog,小寶寶也很穩定地在媽媽的肚子裡長大。所以我決定重新把它貼在這裡,作為紀念。

寶寶,我是爸爸。現在的你,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應該聽不見、也看不見爸爸媽媽吧?不過沒關係,過不了多久,爸爸媽媽就可以看到你,而你也可以看到爸爸媽媽了。雖然我們都還不知道你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也還沒幫你取名字。不過爸爸媽媽只有一個期望,希望你能夠長得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

兩個禮拜前的星期六早上,你媽媽似笑非笑地告訴我早上她要出門。晚上回來後,你媽媽拿著一個紅包袋,說要送爸爸禮物。當我抽出裡面一張小紙片後,看到你正安靜地躺在媽媽肚子裡的超音波掃描圖。當時,爸爸高興地一頭鑽進媽媽的肚子,又叫又跳的。因為你是我們家第一個小朋友啊。

今天早上 (2005/07/23),爸爸陪媽媽一起去產檢。醫生伯伯用超音波拍下你長了五個禮拜的樣子。媽媽事後告訴我:她看到你的小心臟,已經在螢幕上一閃一閃的了。雖然媽媽沒告訴我她看到你心臟跳動時的心情。不過你媽媽告訴我這件事時,眼睛睜得大大的、對我眨呀眨的,嘴角又帶著一抹微笑。我想,等你長大看過媽媽這種表情後,一定知道她當時的心情吧 (>__^) 。

今天晚上我把你將誕生在這世界上的事告訴爺爺奶奶了。爺爺是沒有像爸爸又叫又跳啦,不過他笑得很開心。奶奶的反應也很高興,因為今年是奶奶的六十大壽,我們把你將要到這世界上的消息當作是奶奶六十大壽的禮物。爺爺奶奶很期待你趕快跟他們見面喔!我、媽媽、爺爺、奶奶,還有你的叔叔跟小姑姑,都非常喜歡小朋友。尤其是你的小姑姑,她已經開始在幻想以後要敎你什麼東西了。所以,你要好好休息,每天吃飽飽,快快長大喔。相信等你跟他們見面後,一定會跟爸爸媽媽一樣很喜歡爺爺奶奶、叔叔姑姑的。

媽媽最近因為懷了你,身體變得不太舒服。本來精力充沛、和善待人的媽媽,變得非常容易疲倦,也對以前喜歡吃的東西沒什麼興趣了。媽媽很容易頭暈,每天下班一回到家會累到只想睡覺,還有媽媽變得非常沒有胃口,稍微多吃點東西就會想吐。爸爸看媽媽這個樣子,有點心疼。不過就算身體不舒服,媽媽還是每天努力起床上班,勉強自己三餐吃飽飽,還會記得每天補充維他命,只因為媽媽知道你現在正需要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才會健康長大。你要加油喔!我跟媽媽會努力給你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我也相信你將來是個健康的好寶寶。

已經晚上十一點了,爸爸也要去睡覺覺囉。看著你媽媽蹙著眉頭睡覺的樣子,想必還有點不舒服吧?嗯~~爸爸唱催眠曲給你聽,你乖乖睡喔!不要讓媽媽太辛苦。我們大家都很期待跟你見面的那一天。

睡吧~~寶寶~~
寶寶快快睡~~
睡吧~~寶寶~~
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 繼續閱讀...

橫亙在面前的鴻溝

這篇文章是我在聽完一場生物資訊演講廳不懂後,以極沮喪的心情寫下來的。原文貼在 Xuite 的 Blog,主要是反省自己目前在博士班的現況,以及將來要往哪裡去。

當初會上博士班,只是喜歡教書,想到大學教書而已。但是我最近赫然發現一件事:當老師的人要有東西敎別人才能成為老師。也就是說,我從資訊科學領域跳到生物資訊學的領域後,並沒有把生物資訊應該要有的技能好好學好。

會發現這件事是當我開始做生物資訊相關研究的時候。在中研院,我常常跑去聽一些 "大師" 們的演講。但是聽講的最後結果都是恍神。從一開始的聚精會神,到最後上網瀏覽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每次看左右鄰居好像非常享受大師們的春風,在那裡猛點頭時,我心中免不了升起一絲絲的惶恐。他們真的都聽得這麼高興嗎?還是只是假裝聽懂咧?我寧可相信前者 (哈!)。

今天我沉下心來,想想到底為什麼我每次都會聽到 "恍神"。所以今天的一個演講,我除了很小心聽之外,還很小心內觀自己聽到什麼地方會 "想要恍神"。天啊!是數學符號。每次只要出現一堆數學符號,我就會恍神。怎麼會這樣呢?我記得我的數學還不錯的呀?一直想了十幾分鐘,才發現生物資訊領域所使用的數學與我以前為了資訊科學所學的數學大大的不同。

資訊科學講究的是 "確切明晰"。所以著重的數學都是固定答案的數學。也就是說,如果算出來是一,那我就不能說它有時候可能等於二。但生物資訊講究的數學跟人類的習慣相同,都會有 "大概、可能、有例外" 的情況。所以特別重視以統計學發展出來的各種技能。如: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乏晰邏輯 (Fuzzy Logic)、類神經網路 (Neuro Network)、機械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等等。這些東西不像我學習資訊科學的數學,有從小學培養起來的能力作為基礎。這些學問都是根源於我不太熟悉的一門學問:統計學。這個我只在大學修過三學分、之後一直到博士班才又碰的數學,在我的能力領域中可說是極脆弱的小幼苗。我的大腦也還不習慣用機率的方式思考程式該怎麼寫。所以,每次只要大師們說到數學,我就會恍神。因為我去聽的演講大多與生物資訊有關,那些大師們也不會用不是機率統計的方式來說明理論。

好吧!我的羊跑了,現在修補柵欄應該還來得及。但...從何開始啊!>__<~~

[+/-] 繼續閱讀...

牙疼真會要人命...

我在七月初牙齒崩掉了。花了四次,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從根管治療、上支架、補蛀牙、到上牙套,總算把那顆牙補好了。這篇文章是我牙齒剛崩落的時候貼在 MSN Space 的。不忍我的文章 "流落在外",特地在自己的 Blog 開張後把它重新貼回來,作為紀念。

慘案要從上星期四說起...

當時我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老婆幫我準備的葡萄。我吃葡萄倒是不會吐葡萄皮啦!因為我嫌麻煩。不過突然想起媽媽前幾天說,她吃葡萄都會把籽咬碎吞下去。 因為那個才是葡萄的菁華。為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以及能夠老來做妖怪等願望,我開始喀玆喀茲地咬起葡萄籽來了。正當享受著年輕貌美的春秋大夢時,我咬到了一 粒很硬的葡萄籽。很粗糙、也很尖銳。我覺得奇怪,所以把那個葡萄籽吐了出來。媽呀!這個葡萄籽怎麼是白色的還帶血絲呀?定睛一看,原來是我的小臼齒想不 開,自斷 "左右臂",從中裂開,掉了兩片碎片出來。從此之後,我的小臼齒就成了 "半屏山" 了。

一向以健牙寶寶自豪的我,今天終於嘗到惡果。小臼齒不堪長期的 "家暴",就上演 "離家出走" 的戲碼。剛開始我是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啦!可是我吃的東西一直往小臼齒那個 "火坑" 裡跳,鉆得我牙齦飆血好幾次。只好向牙科識途老馬 -- 老妹 -- 問問看哪家的牙醫比較有道德,可以好好對待它。

才剛跟牙醫約完時間,老妹就上線來警告我那家牙醫的一些惡行惡狀:"ㄟ...那家牙醫師技術不錯啦,不過到了以後別坐著看書,因為那邊的小姐會當作 你消失了,然後讓後來的人插隊...還有還有,不要問醫師什麼問題,他不會回答你的啦!那個醫師就是這個死樣子....賺了錢就把老百姓不當人看 了...." 哇咧!妳為什麼不事先講咧?這下子就得實行緊迫盯人戰術,若有人想要插隊,看我一屁股把他頂到新生南路上!

說歸說,跟牙醫約的時間就快到了。臭屁完了還是得乖乖地躺在他面前 "仰天長笑" ,讓他在我裡面上下其手....唉!這是現實,面對吧。

[+/-] 繼續閱讀...

MistyLook made by Web hosting Bluebook. Port to 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