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班第七堂:殊途同歸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by 紀俊男老師
今天是林麗華師姐帶領大家做禪修。除了基本的甩手通脈、踢腳通脈外,又傳授了兩式動禪:「天地震動」與「左右搖擺」。先說這個天地震動好了:兩手放鬆下垂,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微微半蹲,兩眼微閉直視前方,然後有點像公園裡人家做外丹功一樣,把兩隻腳當彈簧,上下震動。震動時觀想身上所有的濁氣、病痛全都被抖掉。這個就叫做天地震動。這跟我以前在國術社學的一種氣功很像,可能是太習慣了,所以在心靈上沒有特別所得。
「左右搖擺」則是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微微下蹲,眼睛不用閉,雙手自然下垂。在兩腳掌不離地的情況下,盡量把身體慢慢地往後轉,轉到轉不過去後,停個一兩秒,然後慢慢回到中心點。另一邊也是一樣。身體往後轉的時候吸氣,轉回來的時候吐氣。做的時候配合呼吸,盡量不用太快。這個就是「左右搖擺」。
今天的課程比較特別的是,林麗華師姐在最後快結束時,跟大家聊了一下禪修的心得,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所有的學員能聽到彼此對禪修的意見。一位師兄說:「我們修習這個禪定,是否需要改信佛教會比較有成就?」師姐則回答禪定是超越一切宗教的,它是一種透過內省瞭解自己,進而釋放習氣,把自己的生命重新導向想去的地方。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也有所謂的「靜默」,主要也是透過類似的方法,放下外緣,認識自己,認識比自己更內在的自己。
師姐這番話我蠻同意的。我自己大學是國術社的,社上非常推崇練武之外也要習佛修心,免得功夫練到絕頂,沒有仁俠之心,也只是多出一個以暴制暴的莽夫而已。當年國術社的師傅會觀察每個人一段時間後,特別指點每個人應該專心於哪一部佛教經典。師傅觀察我到大三,突然有一天把我叫去,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你從明天開始,每天早上唸誦金剛經一遍後再出門。」基於對師傅的尊敬,我也不敢問為什麼。從第二天起真的老老實實地每天六點起床花四十分鐘左右念一遍金剛經。一直到五六年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師傅認為我太在意一些表象的東西,希望我藉由唸誦金剛經,能夠瞭解經裡面的道理,稍稍瞭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的真義。
很巧合的是,我大學四年也跟著一位在台大推廣部認識的外國朋友,參加天主教的各種儀式。加上我念的輔仁大學也是天主教大學,所以我在四年間,有幸同時接觸兩種宗教。不過經過四年,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喜歡佛教,因為我一直不太能接受「人生來有罪」、「信我得永生」這些很斬釘截鐵、語帶危機感的說法。就在我打算以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時,我出國唸書三年,在美國又接觸了三年基督教。在那三年裡,我很認真的把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當故事書,重頭到尾看了一遍。
回國後,我接觸了類似黑幼龍那套潛能開發法,也在黑暗的房間透過催眠帶領人,跟其他一百多個人懺悔哭嚎過。看過奧修、克里希那穆提等印度大師的書籍。也看過老古文化出版一系列禪宗大師南懷謹的書,參加過位於內湖新時代(New Ages)基金會那一套「光的課程」。每次都不是我主動去接觸,都是旁邊的一些同事、朋友,或是自己好奇,或是透過半強迫的邀請而接觸的。回頭看來,這算不算冥冥之中的力量,提醒我此生未完成的任務呢?
接觸過這麼多與宗教性靈相關的活動,我覺得所有的宗教都是殊途同歸的。雖然手法各有不同,但都是向內追求心靈上的平靜。比如說天主教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如果把它解釋為「人生而有業(業力的業)」,是不是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呢?至於「信我得永生」,這句話如果自己念,您會不會覺得那個「我」隱隱指的是「我(就是你自己啦)」而不是耶穌呢?況且天主教基督教都有「三位一體」的說法,這三位指的是「聖父(天父)」、「聖子(耶穌)」、「聖靈(存在於人的內心)」,並說這三者所代表的,都是同樣的東西。既然耶穌以聖靈存於人心,那「信『我(耶穌)』」也可以說是信自己的內心囉?這樣說會不會大家比較能接受呢?
ㄟ~~不小心把自己嚴肅的一面露出來了~~好!(跳一下)回來了!上述論點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的口誅筆伐...不是,是批評指教(好險!成語差點用錯,不然我就成了三隻小豬其中的一隻了)。畢竟小弟接觸各種宗教都像「沾醬油」,一碰即走(希望這次學禪坐不會再這樣了)。所以有錯的地方,敬請十方大德、主內兄弟姊妹見諒唷!
對「人生而有罪」以及「信耶穌得永生」的解釋,我覺得在一千多年前的時代背景、文明發展之下,作傳統的解釋無可厚非,就像佛會說許多方便法一樣。但在講求科學化、系統化的現代社會,我覺得你的解釋會比較合宜耶。看到你另類的解釋突然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哈,至少這樣子就証明,基督教和佛教之類的gap沒想像中那麼大。
哈哈!不敢不敢!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可見我在這裡胡說八道,仍是一個沒摸到門檻的人。我個人認為,所有正信宗教,其背後的道理應該是相通的。我以前在還沒把聖經 K 完前,我是對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偏見的。不過看完聖經後,我會覺得它是一本很偉大的書,裡面很多道理都很棒,與禪宗講的東西相去不遠。只不過聖經中某些翻譯沒把原文很隱晦的地方翻出來(像上面我提及的「信『我』得永生)。這方面我覺得佛經的翻譯者比較厲害。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意很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但又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那種「正等正覺」,是比那個還深入一點的東西。所以當初鳩摩羅什乾脆不翻,保留梵音,成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會讓讀者一下子看不懂,而引誘他們深究其義,而不會一看字面,就把「自以為是」的無上正等正覺意思套上去。